最新消息
| CIFF廣州大咖設計說|行者阿叔老有新思 | 2022-12-12 |
| 文章来源:由「百度新聞」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https://news.to8to.com/article/142306.html" 2019-03-1519:54:44來源:企業供稿 千金易得·知己難求 21年來 中國家博會生于行業,興于行業 中國家居行業也破繭成蝶 中國設計更從稚嫩邁入成熟 成長、轉身、變革、重生 無論這期間遇到哪些挫折 大家都會肩并肩砥礪前行 今年展會我們就迎來 十位不愿隨波逐流的“知己” 這些主張“生活至上”的設計人 將借助中國家博會的舞臺再次綻放 今天,與大家見面的“知己”是—— 京逸家居的陳向京。 很高興看到中國家博會對設計越來越重視,并逐漸深入設計的源頭,而這樣的升級與進步,同樣值得自己與“京逸家居”學習。 “做人如果無夢想,同條咸魚有什麼分別?”是啊,追夢的人千千萬,有人把“夢”丟了,活成了咸魚,也有人用了半輩子時間去尋找那個“夢“。 “60歲的時候,突然后知后覺看清了自己的夢,于是創立了‘京逸家居’。起碼老去的時候,想做的都做了,你說是吧。”眼前這個略有銀絲的男人灑脫之極。 他是陳向京,地地道道的廣東人,喜歡人們稱他“阿叔”。今年62歲,京逸家居創始人兼首席設計師。 原研哉說人們“創新的極限”從生理年齡上來講是65歲,從這個時間來看阿叔還有3年時間。于是,大家就開始好奇,60歲創業?那60歲之前的陳向京都做什麼了? 從無到有從大到小 將時間倒推到1977年,20歲的陳向京僅因為名字中有個“京”字,就毅然決定獨自闖北京,他覺得這是他與北京的某種微妙的聯系。同年,他考上全國唯一的一所美術院校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并進行了為期4年的陶瓷藝術學習。 現在看來,這種說不清的聯系,大概便是陳向京與“設計“的冥冥注定。 上世紀80年代,“設計”這個詞與中國還沒什麼大關系。在溫飽還未滿足的情況下,人們當然不會在“設計”這種“藝術享受”方面思慮太多。 1982年陳向京回到家鄉,在廣州美院教起了設計基礎課程。第二年就創辦了全國第一家藝術院校里的設計公司“廣東集美設計公司”,這在當時可算是件值得奔走相告的大事兒,更是全國藝術院校教學改革的重點。 而后的1989年,陳向京又赴英專修室內藝術設計,回國后“集美組”應運而生,他也開始在商業地產與公共空間設計上發力。 教別人設計的同時,自己也在學設計;為別人設計的同時,自己也在“被設計”。在國內較早一批的設計師里,陳向京算是難得的將設計與商業完美結合的人。 作為“集美組”規劃和執行總設計師,陳向京30年間主理的設計項目數不勝數,但他認為自己做的還不夠完美,或者更準確地說,不夠自我。 他一直認為“細節”是室內空間表達的重要載體,而家具正是平衡這兩者的紐帶。而當陳向京從大而全的廣義設計,聚焦到小而久的家具設計時,他所思考的問題也發生了本質變化。 用他的話講,如果一個人的過去代表傳統,那一個人的成長又算不算現代呢? 在這樣的思考中,2015年的他正式從“集美組”卸任了總規劃和設計師的職位,卸甲歸田的他終于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了。于是,在陳向京60歲時,“京逸”誕生。 “大漆”晚成設計回歸 2015年,中國家居行業在歷經了30余年的發展后,出現了百花齊放的苗頭,但也只是苗頭而已。 彼時的國內原創設計圈雖然熱鬧但質量卻參差不齊,強行對國際設計進行“索取”的人也依舊存在,這多少讓一些像陳向京這般“嚴以律己”的設計人感到后怕。 他直言,“蹣跚學步的重點在于學,而不是抄”。而在親歷了設計行業從無到有,從有到好的整個過程后,陳向京的思考總是更尖銳與本真,我們以為,這并不是倚老賣老的賣弄,而是見多識廣后的謹慎。 說回陳向京60而立的“京逸家居”,最開始創立時也碰到了難題,他一邊深陷于“傳統與現代”之間尋找平衡,一邊在尋找新的載體。 直到有一天,他與“大漆工藝”不期而遇,這種工藝在制作過程中不含化學成分,且具有持久的性能。其實,改革開放以后傳統手工藝很少用于盈利,而“大漆工藝”也更多用于制作漆畫,鮮少用在家具制造上。 經過深入研究,陳向京終于解決了他對于“傳統與現代”的糾結。傳統大漆工藝+現代設計思維,二者相撞恰到好處,就這樣,”大漆“系列誕生了。 在色彩的選擇上,陳向京更是聰明地翻了“大紅色”的牌子。中國人歷來對紅色頗具好感,這既符合現代人的審美,也是對中國傳統的致敬,對一個全新的設計品牌和設計系列來說,算是有百利而無一害。 放棄了早年的名利,毅然投身家具設計領域,正與“京逸家居”并肩作戰的陳向京,如今在原創家具市場上可以說是個新人,不過這個灑脫的設計人卻敢闖敢干,從來不逃避新的挑戰。 無論是帶著京逸的產品走向國際類設計大展,還是將TA扔進國內市場的熔爐中接受檢驗,陳向京都坦然以對。 于是,今年他決定與“京逸家居”一同,奔即將到來的第43屆中國(廣州)國際家具博覽會上和新老朋友會會面。他直言,于他們來說,中國家博會除了是個貿易平臺,更是一個設計師朋友之間交流學習的平臺,所以“京逸家居”想在這里摸索與試探。 所有的原創設計品牌,無一例外都要接受設計與市場的雙重考驗,這也讓許多獨立設計師為了難。一邊要堅守自己的設計法則,一邊又要解決制造與市場喜好,做一個品牌可遠比單純做設計復雜得多。 對此,經驗豐富的陳向京倒是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京逸家居有兩個設計團隊,一個負責洞察消費盲點,進行原創設計;另一個負責研究消費市場,將概念產品實現量產,以適應更廣泛的消費群體。 無論陳向京以往的經驗多么豐富,剛剛創立不久的“京逸家居”也仍是一個年輕的品牌,他們在產品定位、商業模式、營銷推廣、公司管理等方面要走的路還有很長,更需持續摸索。 一問:“你對‘京逸家居‘到底有何期許?” 一答:“總要有前人探路,要不后人怎么乘涼?” 設計之于文化是停留還是延續 陳向京說他很尊重傳統,這是骨子里流出來的東西,但他也會適當吸收,重新思考傳統對設計的影響。 之所以在60歲時重新創立一個家居品牌,是因為他總覺得以前的作品雖然成就了自己,卻并不能觸動自己埋在心底的那根弦。 其實,在京逸家具系列的產品中,我們不難看到所謂“新中式”的影子,但陳向京對于“新中式”這個界定,似乎并不認同。他認為,設計產品很難用風格界定,設計從來沒有邊界,它更應該是多元的承載。 比如,陳向京最近剛剛接手敦煌“東驛”項目的設計,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他們在設計時除了要關照自然環境,更多的是基于對敦煌文化的探索與再挖掘。 這種設計與文化之間的對話,也正好讓現代語言與傳統觀念在陳向京的設計團隊中來了次交融與碰撞。 設計之于文化,是停留還是延續?而文化之于設計,又如何與時俱進?雖然我們心知肚明,這樣的問題很難有標準答案,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法則,但卻沒有人會否定,這樣的問題,對每一位設計師而言,都是一根尖銳的刺。 這根扎進所有設計師心中的刺,也無時無刻在提醒著大家,做“設計”從來不是玩玩而已。 教學育人、創立集美組、轉身與“京逸”相遇,回頭看看陳向京的人生好像從來沒離開過設計。 而這期間,他也幫助了許多更年輕走上這條充滿荊棘卻令人興奮不已的設計之路。但對于年輕人的給予,一如陳向京“前人種樹后人乘涼”之說,他在引導和教育的同時,也沒忘了給他們機會多參與,從不過度保護。 結尾,再問:”阿叔,不做設計師,你會做什麼?“ 他認真地想了很久回答:“農民或者園藝師吧。” 雖然也隨著他笑笑,但我們卻抱持懷疑態度。這個不甘于平凡的阿叔,真的會向生活“妥協”嗎? 在60多歲的時候 帶著新品牌殺入中國家博會 當人生行至三分之二 大多數的思考是如何享受 阿叔卻一直試圖做個”先行者“ 不卑不亢的邊探索邊引路 既然環境造成了市場的不明朗 倒不如學”阿叔“的勇往直前 探出一條新路來闖一闖 起碼試過了,不后悔,對嗎 .END.分享到: 關鍵字標籤:美式復古風室內設計 |
|


最新消息